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鄭重地告訴我:“無論什么時候,你正在做什么,聽見家長或大人呼喚你,一定要痛快地答應一聲,這是小孩子最基本的禮貌。記住了,否則我興(許)打你”,然后語氣稍緩補充,“這也是我小時候你姥姥這么告訴我的”。也許是怕挨打,這個要求被我牢牢地記住了。后來,這要求被我無限放大,誰叫我我都會馬上答應一聲:“哎,來了!”。再后來,我成了一名護士,第一次遇到病人呼喚時,我猶疑了一下,應不應呢,想到病房要肅靜,隨即用適當音量回答:“哎,馬上來”我想如果不答應,即便同時飛奔病房,病人也以為沒人聽見,還會繼續喊,且越喊越著急,越著急越喊;如果應一聲,病人就放心等著了。
今年院工會送給我們的生日禮物《弟子規》中入則孝篇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不正是媽媽從小教給我們的嗎?掩卷細想,媽媽應該沒讀過《弟子規》,他們那一代人趕上文革了,當時這類書都被打入“另冊”,傳統道德文化雖出現了深深的斷層,卻沒有影響父輩的孝道。奶奶去世早,爺爺一直和老叔生活。由于經濟條件有限,我家只給不多的生活費。但是賣糧、賣豬時,媽媽都給爺爺點零花錢,媽媽總說“沒有多還有少,我緊緊手就行了”其實我家條件不太好,人口多底子薄。平時做好吃的,不是請爺爺一起吃,就是給送過去。
姥姥、姥爺遠在黑龍江,姨、舅家條件又好,媽媽幾乎很少貼補娘家,另外,從我媽的角度說,公公是外人,“親疏有別”,只能先緊著對方的家人,自己的老人等條件好了再說。她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我知道爸爸喜歡的書、電視節目,知道媽媽喜歡的服飾,知道他們喜歡的口味……雖還不能一一做到,但是我在努力。我也把這種行為放大,工作中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雖不能全部做到,但是我很用心。這有點象先哲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覺得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之一,博愛,深邃,綿長,溫暖人心。
腫瘤內科 馮鐘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