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對66歲的張大媽來說是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天,她患了15年的“風心病”徹底獲得了根治! 15年前感冒后的一次就診,因為心臟雜音,她被“永遠”戴上了“風濕性心臟病”的帽子。此后多年的診治經歷,均以“風心病”為出發點進行維持治療,病情逐漸加重,張大媽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近日病情加重,初次到我院心內科住院治療,劉國鑾醫生聽診后覺得其心尖部粗糙的收縮期雜音跟以往的風心病雜音不太一樣,遂為其進行心臟超聲檢查,并在“風心病”診斷上打了一個“?”。結果正在他的意料之中,這位15年的“風心病”患者經超聲科梁杰主任等多人會診,結論竟是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風心病”帽子被徹底摘掉了,診斷得到了更正。但新的病情讓患者及家屬更加憂心忡忡,下一步的治療成了她們最關心的問題。黃汝剛主任帶領醫護人員詳細查看病人,并組織科內會診,認真的評估病情,最后冒著病人年老體弱,心功能下降的風險,決定采用介入治療方法封堵室間隔缺損。
目前,介入療法已成為許多先心病患者治療的首選,幾乎100%的動脈導管未閉、80%的房間隔缺損、70%的室間隔缺損均可通過導管介入治療獲得痊愈。國內能開展先心病介入治療的醫院超過300家,其中室間隔缺損的介入封堵治療例數已居全球前列。在我院黃主任曾率先采用介入方法治療房間隔缺損6例,成功率100%,但作為對手術技巧和器械要求較高的室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技術在我院尚屬空白,而這位患者有著絕對的適應癥,手術成功有望獲得痊愈,大大改善生活質量,在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開始了精心的術前準備。
首先,以心臟超聲檢查做精確術前評估。在治療室間隔缺損時,術前進行嚴格的評估非常重要。在常規病史、癥狀、體征的評估基礎上,超聲診斷尤為關鍵,從不同角度,各個層面細致觀察室間隔缺損的位置、大小及毗鄰關系,界定了封堵器的篩選指標,基本達到了百分之百預測手術可行性,使介入治療成功率達96%以上,同時有助于簡化手術程序,減少患者痛苦。
其次,根據患者的評估結果,為其選擇合適的封堵器,采用雙盤結構的封堵器,其中一個盤在左心室面而另一個盤在右心室面,連接兩盤的腰正好在缺損的室間隔處。同時為保證手術成功,黃主任邀請了國內知名的先心病介入治療專家鄭軍教授親臨指導。
萬事俱備,手術如期在導管室進行,股動脈、股靜脈穿刺各置入鞘管一個,將導管通過動脈通路送入左心室造影,可見左心室血液通過缺損處流向右心室(見圖1),缺損3.0mm,再將造影管送入左心室,將VSD導絲通過室間隔缺損處送入肺動脈,沿股靜脈送入右心導管至肺動脈,使用網籃導絲抓捕VSD導絲成功,建立股動脈-左心室-右心室-股靜脈通道,從股靜脈送入輸送鞘,通過缺損處至升主動脈,沿輸送鞘送入輸送鋼纜,橄欖頭端連接8mmVSD封堵傘,回撤輸送鞘至左心室室間隔缺損處,釋放封堵傘左室側,再回撤輸送鞘及鋼纜至右心室側,釋放封堵傘右室側,再行左室造影顯示無分流現象(圖2)。做升主動脈造影觀察無主動脈瓣返流,在效果滿意后釋放封堵傘(圖3),撤去長鞘及導管后壓迫止血。整個手術過程1個小時,患者術后心臟雜音即消失,癥狀明顯好轉,一周后痊愈出院。
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對比傳統外科手術的優勢有:創傷小,不開胸,只有3mm大小創口;只需局麻,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少;手術安全性較高,術后恢復快。
介入治療應用數字技術,擴大了醫生的視野,借助導管、導絲延長了醫生的雙手,它的切口(穿刺點),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開人體組織,就可治療許多過去無法治療、必須手術治療或內科治療療效欠佳的疾病。如今的心內科在遼北聲名鵲起,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均可采用最先進的介入技術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成績背后,黃主任深知有院領導和相關兄弟科室的全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謝!
服務為立身之本,創新是發展之魂,仁心仁術鑄造大醫精誠,銳意進取成就“心”之輝煌。
導管室 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