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溫馨護理氛圍 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走出象牙塔踏入護理工作已經一年了。記得第一天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的內心涌動著一股無言的激動和欣喜,為我也有幸站在白衣天使的隊伍中,成了與生命同行的人。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了“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很鮮明的指出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南丁格爾說過,“護理工作是一門藝術,護士要有一顆同情的心和一雙愿意工作的手”。一名真正的好護士不僅是技術上的頂尖人才,而且是最有愛心、最有耐心的。這愛心和耐心是上帝賜給天使的翅膀,是天使帶給病人的禮物。
記得去年科里收治一位八旬的抗戰老人,由于得了小腦萎縮,他的行為像個孩子一樣,打針吃藥更是困難,家屬很快失去耐心開始訓斥老人,我知道后便馬上上前阻止,一邊耐心地哄著老人一邊和家屬溝通。象這樣的事對于一名護士是再普通不過了。盡管在工作中有牢騷,有怨言,但是面對那些在痛苦中煎熬的呻吟聲,無望哀傷的眼神,我們知道幫助病人減輕痛苦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一次,我為年近60歲的女病人洗頭,看到她頭上斑駁的鶴發,我突然一陣心酸,猛然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女兒正在為自己的母親做這件事,動作也不由的輕柔了許多。在洗頭之前,對于我的噓寒問暖,她一直不怎么理睬,在我給她洗完頭之后,居然對我露出了笑臉。看到我在病房里忙碌穿梭,有的家屬會心疼地說:你今天累壞了吧?對我來說,這比任何一句夸贊都更為珍貴。這種感動就像穿透寒冬的花香,就象穿透黑夜的陽光,伴著那整潔的工作服反射出莊嚴的光芒,這光芒再次激起了我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我們做的是平凡的事,卻能從中體現自己的價值。
榮獲諾貝爾獎的特雷莎修女寫的人生戒律里有這樣一條:你如果行善事,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隱秘動機,不管怎樣,還是要做。我知道我們今天所做的,必然會被遺忘,但是我還是會做。既然穿上了這身潔白,我就會勇敢地走下去。我們的事業雖然并不能顯赫一時,但將永遠發揮作用。在平凡中我們奉獻,在奉獻中我們更有義務將護理工作提升一個更高的起點。中國有絲綢之路、長征之路,而我們腳下是愛心和奉獻鋪就的天使之路。
心內科 關 紅
理解萬歲
醫患關系緊張在當今的醫療時代是個老生重談的話題了,我的理解其歸根原因就在于,患者在疾病的困擾下,急切渴望藥到或手到病除。因此他們對醫院、對醫生給予了很高的期望,把生命的賭注押在醫生身上,一旦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就在他們心里產生失望和落差,甚至不知所措。就對醫院或醫生失去信心,產生信任危機。
有一次,120送來兩名患者,兩位酒氣沖天,渾身全是血,隨后又來了一伙人,原來他們同在一家飯店吃飯,不知因為什么發生爭執。當時場面非常混亂,患者搖搖晃晃,拒不配合治療,并對當班的醫生和護士指指點點,出口不遜。即便這樣當班醫生還是苦口婆心,曉知以理,動之以情,做了很多工作,說服患者,勸退隨行人員為傷者做了清洗、消毒、縫合等一系列救助措施,但當時他們還是橫眉冷對,醫生自嘲地說:哎!都是酒精惹的禍。
收費問題也是醫患之間發生矛盾的焦點,在病情暫時不見好轉或者醫治過程時間長,患者就會產生很多想法:是不是和某個醫生關系沒處理好,故意不給我好好治?是不是醫院為了創收,故意讓我長時間住院?結果本該花的醫藥費用也視作醫院收高價藥費或亂收費。
所以說,我把醫患關系比作婆媳關系不知恰當與否。就是“婆說婆有理,媳說媳有理”各執一詞。但又不能因為婆媳關系不好處理,或者很難相處就讓兒子不娶媳婦,打一輩子光棍,怎么辦?就是得互相體諒、相互信任。都往后退一步,海闊天空。同理,醫院不能因為醫患關系很難處理的好,就不收患者。
總之,處理好醫患關系是我們醫護人員的責任和使命。對醫院而言,患者是弱者,從同情弱者、理解患者的角度出發。“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用我們積極健康的工作熱情來喚起患者戰勝病魔的信心和決心。因為早日康復出院是患者最大的期待,也是我們醫護人員最大的心愿。
張大海
醫患溝通的反思
近年來,無論是媒體、醫院還是政府,都在探討如何改善醫患關系。當然,醫患溝通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法之一。 什么是溝通?有醫生說,我們一直都在與患者溝通,他們問我們什么,我們都回答了,手術前,我們和患者家屬談話了,住院中,我們經常去交代病情......這還不算溝通嗎?但反問一下,我們醫生所認為的溝通,對方是否能夠理解,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呢?醫院是個人群密集的地方,醫生的工作對象就是人,因此,溝通是醫務人員的必要技能之一。
首先應該明確患者到醫院的目的是什么。很明顯,患者的意圖是尋醫問藥,是找醫生解決他的病痛,尋和問是他的主要目的,醫生的職責隨著患者的需求的增加,也在不斷的增加,救死扶傷成為賦予醫生的最終使命。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于患者和醫生地位的理解也開始出現了變化。
醫生每天要面對眾多患者,也許在剛剛穿上白大衣成為一名醫生時,會尊重所有的患者,并對他們展示微笑,但天長日久,我們的笑肌可能就麻痹了,不再對人們微笑,甚至不再表現出應有的尊重。一些發達國家在醫生的培養過程中,專門設有溝通技巧培訓課程。比如當患者站著時,醫生是不可以坐下的,和小患者講話時,醫生要蹲下以示尊重,當注視患者時,眼光不能高于患者的眼光等。事實上,溝通并非簡單的對話。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以及用何種渠道進行溝通也很重要,有統計表明,單純語言交流能達到溝通目的的只有7%,結合語氣、語調可以把溝通有效率提高到38%,而用語言和眼神進行溝通卻可以實現55%的溝通。這說明,在我們與患者溝通時,要避免用單純、生冷的語言,而需要結合肢體語言、表情語言來增強溝通的效果。
醫患溝通是需要藝術的,那么醫生應該怎樣考慮患者的需求?首先,在臨床工作中要全面為患者考慮,從疾病出發,不多開一個化驗單、一種藥品,也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一個應該進行的檢查。其次,我們也需要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當前疾病的了解、對醫療費用的承擔能力等。雙方相互了解后,選擇醫生認為可行的、對患者有利的、風險相對小的,而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費用上都能接受的治療方案。這就是溝通的真正目的。有了良好的溝通,醫患關系才會和諧,才會互相尊重。
眼 科 劉 喆
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醫患關系
人吃五谷雜糧,怎能不生病?我們每個醫護人員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都有成為患者的時候,要醫護人員來思考“假如我是患者”這樣的問題,是對現在所存在的緊張的醫患關系進行最好的思考和詮釋,是站在自己職場位置思考我們每天要面對的患者的一個良好認識。
假如我是患者,我對醫學知識的獲得和認知,將大多數來自我的醫生和護士。面對一個陌生的領域,我希望我的醫生能耐心的告訴我這個病究竟是怎樣,需要采取怎樣的治療手段,以及這種治療手段帶來的各方面影響又是什么。作為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知情權,有時候出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考慮,患者的家屬也應該具有最基本的知情權。假如我是患者,我希望我的醫生,哪怕每天都要接待上百個患者,也希望他們本著為病人身體負責的態度,對每個病患都能有耐心診治,給出最準確的治療方案。對我們醫生來講,每天要面對的是一大堆病人,但哪一個患者不是懷著誠摯的、惶恐的心,把我們醫生當作救命稻草,對自已的生命懷著最真的誠心。
電視劇《心術》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編劇瞄準的是敏感的醫療題材,她更深一層走入醫生的世界,劇中醫生很辛苦,病人也不輕松,醫患關系的緊張不能僅僅靠他們二者之間完成調和,這還需要國家的更多投入,說到底,還是有朝一日的全民醫保才能真正緩解這種矛盾,醫生和病人都不用去為生病發愁,那時候大家都會更加專注于病情,而不是醫療費用的問題。
一個預備成為醫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顆仁心,然后才去訓練他的仁術。仁心不正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作為醫生,仁心固然重要,但仁心大于仁術,怕也不會是好醫生。
感染病房 劉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