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介入設備的普及應用,介入技術的進步,我院神經外科一病房在顱內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療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獨立完成500例腦血管造影的基礎上,已經能夠獨立完成前循環動脈瘤的栓塞介入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機械取栓等介入治療,最近技術上再一次有了新突破——成功獨立完成難度較大的后循環顱內動脈瘤的介入治療,介紹如下:
病例一:支架輔助下動脈瘤栓塞術
患者,男,47歲,以突發頭痛4小時為主訴于2015年7月25日入院,神志清楚,問答合理,頭部CT示環池周圍高密度影(蛛網膜下腔出血)。HUNT氏分級為Ⅰ級。入院后行頭部CTA檢查,考慮為椎基底動脈瘤(寬頸),向其家屬詳細告知病情及治療方案,一致認為介入治療為最佳選擇,盡管患者和家屬已清楚后循環介入手術難度較大且存在一定風險,但他們依然態度堅決,堅持選擇由趙德強主任醫師為患者行介入治療。面對這無條件的信任,康凱主任也非常感動和重視,帶領全科醫生組織術前討論,手術方式為支架輔助下動脈瘤栓塞術,制定出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的應急預案。趙德強主任醫師及介入團隊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于7月28日在全麻下進行,術中造影所見(圖1-1),診斷明確:椎基底動脈瘤;做路途,彈簧圈微導管、支架到位(圖1-2);再填入彈簧圈,最后填塞滿意,載瘤動脈通暢良好(圖1-3),手術順利結束。術后病人清醒,無肢體癱瘓。術后第7天,病人痊愈出院。
病例二:單純彈簧圈栓塞術(術中險象環生,有驚無險)
患者,女,47歲,以突發頭痛伴惡心、嘔吐4小時為主訴于2015年8月29日入院,查體:血壓稍高,神志清楚,問答合理,頭部CT示外側裂池、環池周圍高密度影(蛛網膜下腔出血)。HUNT氏分級為Ⅰ級。入院后行頭部CTA檢查,考慮為椎動脈動脈瘤(窄頸),向患者和家屬詳細告知病情及治療方案,決定行介入治療。趙德強主任醫師及介入團隊經過嚴謹的術前準備,手術于8月31日在全麻下進行,術中造影所見(圖2-1),診斷明確:椎動脈動脈瘤;做路途,彈簧圈微導管到位,填入彈簧圈,再造影,見動脈瘤形態變化、造影劑外溢(圖2-2),情況危急,必須用彈簧圈封住破裂處,否則一旦后循環動脈瘤再破裂,臨近腦干,隨時危及病人生命。麻醉師及導管室人員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趙德強在助手的配合下,繼續小心填塞彈簧圈,封住破裂口,再造影,無造影劑外溢,手術繼續進行并順利完成,填塞滿意,載瘤動脈通暢良好。術后病人神志清楚,無肢體癱瘓,這時所有醫護人員緊繃的神經才終于放松。術后及時行腰穿引流,術后第14天,痊愈出院。
介入治療已成為顱內后循環動脈瘤的首選治療手段。除患者的原發病情和術者的技術熟練程度外,影響介入治療療效的主要因素為動脈瘤的形態,術前應結合影像學資料充分研究患者的病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于窄頸動脈瘤,單純的彈簧圈栓塞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對于寬頸動脈瘤采用支架輔助彈簧圈技術可達到較好的栓塞效果,應用三維彈簧圈成籃技術,對部分寬頸動脈瘤栓塞也有效。
神經介入治療的蓬勃發展,正在為遼北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提供更多的生機和保障,神經外科一病房全體醫護人員將會更加努力,在創新中求發展,無私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神經外科一病房 趙德強